近日,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傅希如走进上海市园南中学,为六七年级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综合实践课程。此次活动以“不近梨园 怎知京彩如许”为主题,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经典剧目赏析等形式,带领学生穿越京剧历史长河,感受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
傅希如以自身丰富的艺术经历拉开课堂序幕。作为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他曾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多项殊荣,更被授予“上海市领军人物”“上海时优秀文艺家”等称号。课堂上,他化身“京剧讲解员”,从京剧的起源切入,以“京剧为何叫京剧”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揭晓“京剧”一词于 1876 年首次在《申报》出现的历史渊源。
傅希如现场演绎京剧表演的“四功五法”,结合《将相和》《定军山》等经典剧目片段,解析“搓步”“甩发”等技巧的舞台运用。他特别强调京剧“舞蹈化、夸张化、程式化、虚拟化”的艺术特征,以《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甘洒热血写春秋” 唱段为例,示范“西皮、二黄”等声腔板式的音乐特质,带领学生用湖广音、中州韵诵读辛弃疾《破阵子》,感受京剧韵白的韵律之美。
此次活动不仅让中学生近距离接触京剧艺术,更通过傅希如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讲解,打破传统艺术与青少年的认知壁垒,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新活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六(5)班 牟霆轩
今天上午,傅希如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京剧文化课。老师从徽班进京的历史渊源讲起,生动解析生、旦行当归类,又详细阐述京剧“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手法。我渐渐领悟到,京剧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更是在文化熔炉中锻造出的璀璨瑰宝,无愧于“四大国粹”的美誉。
课上,老师还分享了梅兰芳大师的轶事。早年因被老师评价“双眼无神”,他便每日凝视天空中翱翔的鸽群,数年如一日的坚持,终于练就了双眼的灵动神采,成为“四大名旦”之首。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天赋异禀,不过是不懈努力的代名词。
七(6)班 陈宗玄
参加京剧大课堂,仿若推开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之门,而傅希如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更是为我点亮了探索京剧艺术的明灯。
傅老师从京剧的历史讲起,徽班进京的京剧起源、流派的形成、以及一个个杰出的京剧演员,让我对这门历经数百年的艺术肃然起敬。他对角色行当和表演技巧的剖析,更是让我领略到京剧的精妙。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在京剧演员的演绎下鲜活起来;唱念做打,每项基本功都被他讲解得深入浅出。当傅老师演示唱京剧时,一招一式间尽显京剧独特的韵味,对细节与规范的极致追求,令人叹服。
这次学习,不仅让我收获京剧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愿成为京剧文化的小小传播者,让更多人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撰 稿 / 陈嘉昊
摄 影 / 李琳娜 陈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