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 培育学生创新探究能力8月24日下午,以“AI赋能科学教学、强化探究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暑期培训在园南中学罗城校区大礼堂如期展开,为老师们搭建了理念更新与实践交流的平台。上海科技馆倪馆长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新逻辑》为题,为全区物理教师及园南中学教师团队带来前沿视角。报告中,倪馆长从“阿尔法go”的算法突破谈到最新发布的“GPT-5”的功能升级,用“人工智能如何精准识别图片中动物的种类、特征并生成探究报告”的生动案例,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AI在“数据处理、问题建模、资源拓展”等方面的强大能力,更点明了其融入科学教学的必要性。针对当前社会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共识与争议,倪馆长进一步给出实践建议:鼓励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动尝试AI工具的应用。在培训总结环节,徐汇区教育学院桑嫣院长以“倪馆长的学习者、孩子的母亲、物理教育工作者”三重身份,从实践与情感双维度深化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论’的全过程,而AI应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助力者’。这一观点既强调了科学教学的育人本质,也明确了AI在其中的定位,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平衡“技术应用”与“素养培育”的思路。培训结束后,区领导与倪馆长在园南中学毛颖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区内的物理实验室、智慧教学空间等设施。当看到实验室配备的“数据实时采集系统”“AI实验分析终端”等设备时,一行人对园南中学“提前布局AI与科学教学融合硬件支持”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类设施为教师开展AI赋能的物理教学提供了实践载体,也为学生搭建了“探究式学习”的优质环境。撰 稿 / 沈博维摄 影 / 卫曼华
-
聚焦科研能力提升 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区级课题申报分享会与论文写作指导讲座顺利举行2025年7月3日,上海市园南中学暑期培训活动在严谨而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开展。本次活动聚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精心策划了区级课题申报分享会与基于实践的教育研究论文写作专家讲座两大核心板块。在从选题到立项——区级课题申报分享会板块,张悦老师首先以《登山记——大单元视角下初中物理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为题,系统分享了物理项目化学习课题从设计到申报落地的完整路径。接着,李海燕老师则对《从选题到立项——区级课题申报分享会》进行了分享,紧扣主线,结合自身经验详细拆解了研究问题提炼、申报书优化等实战策略。随后,陈宇杰老师以发人深省的标题《当我们谈论课题申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展开深度剖析,引导听众重新审视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与申报书撰写的实践途径。之后,杭州师范大学林琦博士受邀主讲《基于实践的教育研究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他以一线教师科研痛点为切口,强调从日常教学场景中发掘论文选题的重要性,逐步拆解论文撰写、文献综述、逻辑构建、成果发表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规范。讲座中,林博士结合典型案例指正教师论文写作常见误区时,引发了全场教师的深度共鸣。 下午,林琦博士还针对我校部分教师的课题立项与实施需求,开展了一对一精准指导。参与教师表示,通过接受专业点拨受益匪浅。 在本次聚焦科研能力提升的系列暑期培训活动中,同步开展了教研组长论坛:双新课程方案实施总结专题会议。我校各教研组长立足组内学科特色,系统梳理了2024学年在双新背景下的实践探索:内容涵盖了备课磨课、教学评相一致、跨学科主题实践和项目化学习等。教研组长们通过组内各个学科的典型案例剖析了课堂时效提升、核心素养落地等共性问题,展示了以大单元教学重构为代表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深度反思和经验凝练,为我校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行动路径,深受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此次培训通过课题申报经验共享与论文撰写方法论指导,构建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完整闭环。教师们在我校优秀青年教师对研究本质的叩问中拓宽思维,实践路径中获得启发,更在林琦博士系统化写作框架中掌握成果转化的关键。培训现场持续涌动的记录、互动与思考,映射出我校教师对专业精进的迫切追求。活动不仅为教师们后续工作研究注入动能,更彰显了学校通过学术赋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撰 稿 / 陈宇杰摄 影 / 李琳娜 唐雁琳 顾晓蓓
-
蒙以养正育新苗 赋能德育启新篇 ——上海市园南中学2025年暑期教师校本培训之德育专题培训“蒙以养正,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如同基石,筑牢学生成长的精神根基,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抓手。为深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工作范式,7 月 2 日,园南中学暑期德育专题培训在小多功能厅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主任唐宝文老师主持。【德育论坛】经验共研中萃取育人智慧7月2日上午,以“从新出发 向“优”而行”为主题的德育论坛邀请六年级年级组长栾海霞老师与九年级年级组长章雪老师,携手六年级班主任张佳欣老师以及九年级班主任朱麟老师,围绕过去一学年的年级管理与班级建设实践展开深度交流。四位老师分别从不同年龄阶段的育人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了在落实育人目标过程中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创新举措,还分享了在年级管理中应对突发事件、构建高效备考生态的实战经验与管理策略,为全体教师带来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启示。【专题讲座】游戏隐喻里解码沟通艺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效沟通是搭建家校桥梁、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关键。7月2日下午,园南中学特邀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陈瑾瑜老师,开展《有效沟通 助力智慧育人》专题讲座。讲座中,陈老师精心组织了“手指画圈”和“撕纸”活动,引导老师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体悟面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时,需突破固有视角,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更合适的沟通与教育方式。陈老师将生动的游戏、详实的理论与实用的策略有机结合,为教师们提供了可直接应用于教育场景的沟通方法,助力教师提升育人智慧。蒙以养正育新苗 赋能德育启新篇。未来,园南中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将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创新德育工作理念与方式,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撰 稿 / 张佳欣摄 影 / 李琳娜
-
深耕细作 硕果可期 ——上海市园南中学举行区级立项项目中期汇报会议2025年6月26日下午,上海市园南中学在二楼大会议室举行了2024年度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汇报会议。本次会议特邀长宁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沈子兴先生,浦东新区初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吴丽凤女士,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副教授张建刚先生,担任专家。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颖女士,副校长傅登荣女士,上海市宣桥学校教师代表们及三位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共同参会。会议由学校教师发展部副主任杨燕文主持。毛颖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专家们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浦东宣桥中学教师代表们的到访致以热烈欢迎。她在讲话中指出,学校在扎实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引导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学校办学质量持续优化发展。三位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依次进行了中期汇报。王爽老师围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详细汇报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通过设计系列反思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史逸翔老师就《初中文言诗文阅读教学中课堂问题链导学单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系统阐述了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实践案例,该研究聚焦文言诗文教学,通过优化问题链导学单设计,助力学生深度理解传统文化经典。姚春花老师分享了《指向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的进展情况,该课题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难点,探索有效教学策略,目前已进入实践验证阶段。在专家指导环节,与会专家对三项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课题组扎实严谨的研究态度和阶段性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沈院长强调构建“评价指标——量表开发——策略形成”的闭环研究路径,通过量化数据验证反思能力培养成效,指出问题链设计应以核心问题为锚点,构建具有逻辑递进性的问题体系,明确导学单应发挥“以问导学”的功能定位,建议补充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情况。吴主任指出,当前教育研究需进一步精准化切口,明确关键词界定,避免泛化分析。他建议将“问题链”设计聚焦于课堂核心环节,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他强调智能教育应突破传统框架,在概念界定、教学设计等环节合理运用AI工具,为教师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张教授从实证角度提出,需通过学情问卷深度挖掘学生反思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数据制定“双维度”策略:一方面通过情境化任务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设计分层活动提升行为参与度。本次中期汇报会议为三个区级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廓清了思路。园南中学将继续秉持“科研立校”理念,全力支持课题组依据专家意见优化研究方案,扎实开展实践探索,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提升。撰 稿 / 张 悦摄 影 / 李琳娜
-
初心如磐淬师能 赋能蓄力启新程 ——上海市园南中学举行暑期校本培训7 月 1 日,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上海市园南中学的老师们以昂扬的姿态,开启了充满期待的暑期培训之旅,用知识与成长为党的生日献礼。上午 8:30,暑期培训启动会正式拉开帷幕。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颖话语中饱含着殷切期望,她鼓励老师们珍惜此次培训机会,在学习中提升教育境界与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拓展知识储备,积极推动课堂变革,为新学期的教学注入新活力。9 点整,一场知识盛宴来袭!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员韩艳梅博士带来《基于规范,走向深度的校本教研》的专题分享。韩博士以 “双新” 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核心困惑 ——“如何做好‘双新’背景下的新教研”这个问题开启讲座。韩博士从理论层面深入阐释了新教研的定义、模型与工具,围绕新教研的实践框架,细致梳理了可操作、可探索的路径。老师们沉浸其中,深刻意识到教育教学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也对未来的实践充满信心。 午后,学习热情依旧高涨,青年教师读书营汇报活动精彩上演。詹清英、顾之豪、邵亦秋、王爽、凡少影五位青年教师作为读书营代表,结合张华教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分享学习感悟,展现出青年教师的思考与创新。陈晓红副书记的总结点评,不仅肯定了大家的思考与实践,更点明读书营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点燃了老师们持续学习的热情。14:30,各教研组的研修活动火热展开。备课组组长率先分享一学期的工作小结,随后教研组长围绕上午韩博士的深度教研理念,明确各备课组的暑期任务分工。深入教研组的行政老师们也进行了细致点评,既认可了大家的努力与成果,也激励各备课组向深度教研迈进,让深度教研真正落地生根。暑期培训首日,已让老师们满载而归。德育的智慧启迪、教学的匠心打磨、教研的深度探索,将陆续融入后续的培训内容。相信这些精心筹备的学习内容,定会如点点星火,照亮教育前行之路,为老师们带来更多的成长与蜕变!撰 稿 / 詹清英摄 影 / 李琳娜
-
祝贺我校教师在市区比赛中获奖(二)2025年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傅登荣副校长申报的基于“问题-活动-评价”的初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路径与实践策略研究被确立为 2025年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赵闻老师申报的“真实情境+问题链”:驱动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实践被确立为 2025年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李海燕老师申报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研究被确立为 2025年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张悦老师申报的大单元视角下初中物理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被确立为 2025年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24 年度徐汇区教育学会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陈宇杰老师课题《初中生基本心理需要变化对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研究》经专家评审,同意立项为 2024 年度徐汇区教育学会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摄 影 / 李琳娜
-
创新教学 研精覃思 ——上海市园南中学举行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2025年5月23日下午,上海市园南中学在二楼大会议室举行了2025年度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本次论证会特邀徐汇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徐汇区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倪志刚,担任论证专家。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颖,科研室主任杨燕文及两个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会。会议由学校教科研室主任杨燕文主持。毛颖校长在致辞中对专家团队莅临指导表示诚挚感谢,强调教育科研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次立项的两个课题聚焦教学改革前沿,承载着深化课堂实践、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专家的精准把脉,为课题研究的扎实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两位课题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开题汇报。张悦老师就其主持的区规划课题《大单元视角下初中物理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进行阐述,围绕研究背景、目标、内容框架及初步设想进行了介绍,旨在探索物理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新模式。李海燕老师汇报了区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研究》的开题设计,重点介绍了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并尝试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专家论证指导环节对两个课题的研究价值给予肯定,并分别从专业角度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倪志刚副会长肯定了两位老师课题的价值,强调要与课程标准紧密衔接,系统梳理教学核心素养,建议优化章节逻辑,明确研究进度,明晰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与实践价值,并详细规划研究方法,深化文献综述的批判性分析。本次开题论证会为两个区级课题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廓清了思路。园南中学将继续秉持“科研立校”理念,全力支持课题组依据专家意见优化研究方案,扎实开展实践探索,力争在初中物理项目化学习和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领域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提升。撰 稿 / 教师发展部摄 影 / 李琳娜
-
聚能提质 阶段攻坚 ——上海市园南中学召开上海市学校德育“德尚”系列项目中期汇报会2025年5月23日下午,上海市园南中学召开202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项目(劳动教育专项)中期汇报会。本次开题论证会特邀徐汇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徐汇区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倪志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昱辉和徐汇区教育学院劳动教研员赵杰作为论证专家莅临指导,校党支部书记毛颖校长、副书记陈晓红及项目组成员参会。会议由学校教科研室主任杨燕文老师主持。毛颖校长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专家团队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支持与专业指导,此项目的开展立足初中生的成长规律,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框架,强调劳动教育对五育融合的实践价值。项目负责人校党支部副书记陈晓红围绕《家、校、社区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作中期汇报,从资源整合、课程设计及实践成效等方面梳理了阶段性成果。专家点评环节,与会专家从不同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赵杰老师肯定了学校扩展劳动教育场域的做法,建议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和劳动教育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李昱辉副教授指出项目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理解,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完善劳动素养评价维度;倪志刚副会长提到项目研究框架,在协同机制中凸显了学校的主导作用,并针对实践载体提出优化建议,倡导开发梯度化实践形式,提炼可迁移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劳动观念培育的层次化发展。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实践路径,园南中学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通过整合家校社资源,构建课程与实践联动的育人生态,着力培养学生从基础劳动能力到社会责任感的全方位素养,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撰 稿 / 郭婷婷摄 影 / 李琳娜
-
深化教学改革 共筑教育梦想 ——上海市园南中学召开2025年区级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2025年4月21日下午,上海市园南中学立项徐汇区2025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开题论证会在本校举行。会议特邀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会李文萱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胡惠闵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金松副教授担任指导专家,园南中学毛颖校长、傅登荣副校长及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会,徐汇区教育学院科研员朱伟卫老师主持。科研立校,深耕课改实践毛颖校长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专家团队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支持与专业指导,强调学校始终以“科研立校、学术兴校”为核心理念,将通过“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保障资源投入,推动课题成果反哺教学实践,以科研创新驱动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痛点,探索教学策略傅登荣副校长的课题《基于“问题—活动—评价”的初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路径与实践策略研究》,针对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分离”等问题,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动态循环教学模型,通过问题驱动、活动承载、评价贯穿的设计路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赵闻老师的课题《“真实情境+问题链”:驱动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实践》,针对传统课堂学生参与度低、知识应用能力弱等问题,通过设计生活化情境和连贯问题链,融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助力学生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随后,三位专家针对几个项目的开题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精准把脉,厘清研究路径刘金松副教授在指导中强调研究需优先明确核心概念的操作化定义,尤其关注课题关键词的精准界定,建议通过实践导向的定义增强研究落地性。提出要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梳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平衡研究方法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注重师生互动机制的构建等。目标牵引,强化实践逻辑胡惠闵教授高度肯定了两个课题的选题价值,建议第一个课题需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纽带,构建“目标导向”的闭环框架,并借鉴沃尔夫泰勒理论优化模型,解决传统课堂中目标虚化、评价滞后等问题。针对第二个课题她指出“真实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仿真设计激发认知冲突,实现知识迁移与学科思想渗透。 立足理论,落实成果转化李文萱会长指出,课题研究需严格区分“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建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研制多维度的课堂观察量表,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实施效果,避免研究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并以“知识关联、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为主线,突出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避免研究目标泛化,确保研究成果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教学可操作性。本次开题论证会不仅是课题研究的启动会,更是一次高规格的科研培训会。专家们从概念界定、理论建构、方法创新、实践落地等维度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为项目组厘清了研究思路,明确了攻坚方向。学校将以本次课题研究为契机,以科研创新驱动教育品质跃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撰 稿 / 杨燕文摄 影 / 李琳娜
-
学为中心 情境创设 问题导向 ——记上海市园南中学系列教学展示以学为中心,聚焦“双新”课堂的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向,3月至4月期间,由徐汇区教育学院主办、上海市园南中学承办的教学展示活动精彩开展。园南中学先后呈现两节区级、一节校级教学展示课。3月27日李梦梅老师面向九年级学生开设了一节区级物理公开课《压强单元复习》。课程以水下生态的科学设计为主线,通过鱼缸选购、造景设计等生活实例,系统整合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等核心知识。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论证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展现了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生动诠释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为单元复习课设计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物理教研员陈浔颖老师认为,我校将初三备课组团队能将大情境融入到初三物理单元复习中,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也十分契合当下的评价导向。她对物理教师们提出要求:在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并积极实践情境教学模式,不断提升物理课堂品质。在一节初三压强单元复习课校级展示课上,姚金健老师基于学情,通过引入水下生态乐园设计这一大情境,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课堂上,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问题链如同神奇钥匙,激发同学们的思维火花。从如何选取合适的鱼缸,到探究水下悬浮造景的制作原理,学生们在思考中,将压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大气压强等零碎知识逐步串联,自主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复习方式,不仅加深知识理解与应用,更让大家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紧张的初三学习增添乐趣与活力。4月10日下午, 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艾迪老师我校开展《核舟记》教学展示,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品读核舟上人物的情态,进而领略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大苏泛赤壁”这一文化母题,读出古人寄情山水、读书会友、自然随性等精神追求,感受其对读书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园南中学张俊老师在《聚焦写作要点,建构写作策略——学写读后感》一课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教学内容聚焦在读后感写作。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引议联结”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一步学习到读后感写作应以“感”为主,适当引用原文及相关内容作为支撑,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现实意义,从而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徐汇区语文教研员毕伟玉老师点评道:在单元视角下,教学不仅要关注文体特征,注重建构“类”的阅读策略,更要关注篇章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学写读后感的教学则关注了学生写作不同阶段的功能、特点与需求,探讨了写作教学方式的转变,提炼了写作要素,聚焦了写作要点,落实了单元写作要求。毕老师提倡阅读,高效写作,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利用 AI 赋能教学。本次系列展示课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也为区域内及校内教学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得到了教研员与区内同仁的高度评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继续秉持开放、探究、互学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展现素养导向的课堂。撰 稿 / 朱会敏 李梦梅 姚金健摄 影 / 李琳娜
-
学为中心 情境创设 问题导向 ——记上海市园南中学系列教学展示以学为中心,聚焦“双新”课堂的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向,3月至4月期间,由徐汇区教育学院主办、上海市园南中学承办的教学展示活动精彩开展。园南中学先后呈现两节区级、一节校级教学展示课。3月27日李梦梅老师面向九年级学生开设了一节区级物理公开课《压强单元复习》。课程以水下生态的科学设计为主线,通过鱼缸选购、造景设计等生活实例,系统整合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等核心知识。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论证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展现了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生动诠释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为单元复习课设计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物理教研员陈浔颖老师认为,我校将初三备课组团队能将大情境融入到初三物理单元复习中,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也十分契合当下的评价导向。她对物理教师们提出要求:在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并积极实践情境教学模式,不断提升物理课堂品质。在一节初三压强单元复习课校级展示课上,姚金健老师基于学情,通过引入水下生态乐园设计这一大情境,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课堂上,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问题链如同神奇钥匙,激发同学们的思维火花。从如何选取合适的鱼缸,到探究水下悬浮造景的制作原理,学生们在思考中,将压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大气压强等零碎知识逐步串联,自主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复习方式,不仅加深知识理解与应用,更让大家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紧张的初三学习增添乐趣与活力。4月10日下午, 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艾迪老师我校开展《核舟记》教学展示,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品读核舟上人物的情态,进而领略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大苏泛赤壁”这一文化母题,读出古人寄情山水、读书会友、自然随性等精神追求,感受其对读书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园南中学张俊老师在《聚焦写作要点,建构写作策略——学写读后感》一课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教学内容聚焦在读后感写作。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引议联结”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一步学习到读后感写作应以“感”为主,适当引用原文及相关内容作为支撑,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现实意义,从而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徐汇区语文教研员毕伟玉老师点评道:在单元视角下,教学不仅要关注文体特征,注重建构“类”的阅读策略,更要关注篇章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学写读后感的教学则关注了学生写作不同阶段的功能、特点与需求,探讨了写作教学方式的转变,提炼了写作要素,聚焦了写作要点,落实了单元写作要求。毕老师提倡阅读,高效写作,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利用 AI 赋能教学。本次系列展示课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也为区域内及校内教学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得到了教研员与区内同仁的高度评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继续秉持开放、探究、互学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展现素养导向的课堂。撰 稿 / 朱会敏 李梦梅 姚金健摄 影 / 李琳娜
-
四月新书介绍
-
教育理念碰撞 教学科研共进 ——上海市园南中学开展“新优质协作共同体”结对帮扶工作(第四批)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育成果“‘新优质学校’课程教学变革及支持系统”的推广应用,2025年3 月 18 日至 21 日,上海市园南中学对贵阳三十七中开展为期三天的第四批帮扶结对工作,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进行“浸润式”培训。本次跟岗对象为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教科处主任卢启红,地理教师代表罗友花、杨雪、刘红,生物教师代表李赤平、宋晓红。校园参观:领略办学特色理念18 日上午,在园南中学史逸翔老师的陪同下,三十七中教师团队参观了校园,深入了解其校园文化建设。“成长自觉、阳光自信”的育人目标以及“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学生教室的功能区划分、走廊文化墙的互动设计等细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堂观摩:探索教学创新模式活动期间,来访教师开展各学科课堂观摩,涵盖科学、地理、历史等学科。园南中学杨燕文老师执教的《走进南方地区》市级公开课,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切入点,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展现了新课标下的课堂转型。课后,双方教师围绕“大单元教学”“课堂互动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教学心得与经验。教研研讨:共话专业发展路径两校教师共同参与综合理科组读书分享会,围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展开教育理论对话,分享读书心得与教学实践感悟。双方还就教科研工作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等进行了专项交流,进一步拓展了两校教师们的专业视野。贵阳市第三十七中的老师表示通过本次学习交流活动,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把“分层教学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先进经验融入本校实践,持续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未来,上海市园南中学和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将继续加强学校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为两校的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撰 稿 / 校 办摄 影 / 李琳娜
-
三月新书介绍
-
书香盈教坛 共鉴启新思 ——上海市园南中学青年教师读书分享3月中旬,上海市园南中学“领航”青年教师成长营读书分享会在领读人的带领下如期举行。教师感悟分享第一组凡少影:凡少影老师以地理学科为切入点,深刻阐述了学科实践的内涵与理论追溯。她结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分享了如何通过学科实践教学,让学生像地理专家一样思考与创造。她强调了真实情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孙燕玲:孙燕玲老师则结合数学学科,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像数学家一样思考”的教育目标。她通过“营养午餐”和“中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等实践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内化数学知识。姚金健:姚金健老师则立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深思物理学科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他强调了学科理解力和学科实践力的内在联系,并指出即便只是观察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科实践。吴燕萍老师对三位老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三位老师的发言和自身的学科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各位老师在自己学科上的深厚见解和独特思考。她特别强调了老师们在分享中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这些是教育领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吴老师还鼓励大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方法,不断创新思路,以期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和学术成就。毛颖校长点评中肯定了发言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加强专业本位研究,形成初步的学科课程观,并对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校本化的理解,用聚焦探究与互动的课堂,以及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支架和评价导向,形成高效课堂,体现对国家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的深度解析,希望老师们在读原著学习中继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第二组于翠红:于翠红老师指出学科实践是知识的发明、创造与应用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将学科实践融入“测量物质密度”实验,能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设计教学,提升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学科实践教学,为学生成长奠基。李祺祺:李祺祺老师分享了关于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强调教育应超越传统的“间接经验论”和“双基论”,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戚文琦:戚文琦老师指出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以学科实践为核心,推动核心素养落地。教学实践需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将素养目标转化为行动框架,注重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周小平老师对三位教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三位教师分别从各自擅长的学科领域出发,结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分享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策略。他们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展示了他们对各自学科实践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育参考和启示。姚春花老师指出,三位教师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准备了丰富的实际案例来支撑教学。物理教学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原理;数学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英语教学通过单元和跨学科的活动设计,将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小组王爽:王爽老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数学教学为例,她通过设计“春节年夜饭菜单设计”等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可视化信息,培养结构化思维和数据应用能力。卫曼华:卫曼华老师强调大观念教学应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创造”,她以初中生物为例,通过“校园生态瓶”等项目,让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科学探究与系统思维,实现从背诵概念到动态理解的跨越。沈博维:沈博维老师聚焦初中物理学科的大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验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和核心素养发展。他主张教师角色转向“引导者”,注重实验探究,倡导多元评价替代传统测试。章雪老师强调,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利用大观念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实施策略的制定以及评价方式的创新上,三位教师都展现出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共同体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章雪老师建议,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衡量和提升教学效果。徐燕鸣老师认为,三位教师都表现出了对大观念教学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王老师应重视数学建模在跨学科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卫老师需改进探究活动评价,更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成果;沈老师可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造力,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终身学习者。几位老师的分享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点评老师们更为我们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着将这些宝贵理念融入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撰 稿 / 教师发展部摄 影 / 李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