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死亡,这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
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18年,共有37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330万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我国,截至2019年10月底,共检测2.3亿人次,新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1万例,新增抗病毒治疗12.7万例。
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在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提出一个设立世界艾滋病日的建议,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由于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是于1981年12月1日诊断出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红绸带标志的意义:红绸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自身的努力。各界人士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社区组织,全国各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们也自发组织了一系列自助小组,如绵阳同缘感染者关怀小组、天津海河之星艾滋病感染者工作组、海南省心海家园感染者互助组织等。这些自助小组和社区组织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消除社会歧视、提升个人能力、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平台。
世界艾滋病日强调反歧视原则,这在教育中体现为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怀教育。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强调了解艾滋病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