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教育魅力有感
王嘉琪
读完
于漪
老师的《教育魅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中
于漪
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其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她的教育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其中
于漪
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这是本书中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回顾我9月份进校以来工作,我对自己的表现也并不是十分满意。
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方面,我虽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认真的配合各个老师的实验活动,争取做到在实验课之前准确、无误的准备好课堂实验器材。但是,也曾出现过因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失误。从此之后,每每遇到因为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识别各种实验器材时,我都会积极、主动
向任课
老师询问,以做到尽善尽美。所幸的是,
任课
老
师黄
老师、
彭
老师、
曾
老师等经验
丰富的
老师们也对我进行细心指导,不断地促进我成长、进步。而我也会不断吸取各个老师的成功经验,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渐渐地,我的生物、物理方面准备工作也开始打开局面。此外,在电教方面的工作中,
唐
老师对于报告厅多媒体的使用、学校监控的调用、音频剪辑工作的操作、校园网站的维护等等工作深入浅出的向我说明,让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正如本书中提到的朱熹“循序渐进”读书法,我的教务工作能力也随时时间的推移由浅入深、由大及小,切合自己的知识能力逐步增长起来。
社会在前进,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所以,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网络工作也成了我日常教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汇教育网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徐汇区教育网之个人工作平台,在这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关于自身工作的反思、案例。正如《教育魅力》一书中提到,“思想与阅历有一定联系,但并非必然联系,一个教育教学阅历丰富的教师容易提出自己的思想见解,但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也可以闪现自己思想的光华。甚至有些时候,老教师往往会被经验阅历束缚,新教师却会如初生牛犊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思想的触角伸的更远。”的确,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淀,这些老教师的思想见解足以成为我借鉴的宝贵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迸发出新的火花。
除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书中的各种教学案例也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各种教育经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安徽宣城溪口中学
李波
老师的《浅释西游之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年轻的
李波
老师由西游中孙悟空的诞生联想到了世间的真滴,宇宙的端倪,并由此及彼,最终将其上升至人性的高度,发出“英雄不问出处,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于何方何地何种家庭,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做人的操守,问心无愧地生活”这一真知灼见。这种教学方法虽与一般教师有所不同,但却独树一帜,别具风味,深受课堂学生的喜爱,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诚如是,学高为师,一个教师最感动人的是他的品格,最吸引人的当数他的学术素养。古今中外的诸多教学大师,之所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一席之地并不是因为她们的超群学术地位,而是因为她们至高无上的人格品质。正是由于她们的坚守,教育之火才能在各个朝代的烽火乱世中得以保存,继而汇聚成熊熊烈火,绵绵不绝,照耀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庇护着子孙后世。
虽然目前的我只是一名默默耕耘在教务岗位上的普通教务人员,是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但是这并不影响一个教师坚守自己的心志,任何时候,我们都应摒弃一切世俗的干扰,永远以清明纯净的内心来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葆有与之相称的现代精神。这是
于漪
老师在这本书中让我明白的道理,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师道绵延不绝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