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教育阶段终端的考试,如古代科举和今天的高考和中考(下称总考)不可避免,且有积极意义:它公平地向社会选择人才,营造全社会重视学习的风气。问题是,许多学校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影响总考成绩,于是“上面讲素质教育,下面搞应试教育”,或者干脆说“素质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我们的看法是,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依靠儿童拥有的亿万年人类发展所传承的生命的力量,实现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教育。
学校关注总考可以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应试”,却往往并非直接应对总考,而只是习惯性思维: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频繁地进行地域性或学校内统考,或不定期进行通过抽考进行“监控”(下称频考)。我们开展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实验推动了对“总考定要频考承托”的浓厚频考文化的质疑和追问。
频考文化或有其存在的原因,但它通过权威的比较机制,使整个教育进入否定生命体系的、甚至也否定学科体系的考试体系,变异为日清月结的非生命方式,把激扬生命的教育转变为控制生命的教育,把质朴无形的教育变为无限复杂的可视和可比性的教育,把教育最终才开花结果的机制变成月月开花的机制,以致最后却得不到丰硕的成果。它造成全社会貌似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教育紧张,使教师依赖考题而教,学生步步依赖教师而学,使所有旨在发挥人的力量的改革裹足不前。
我们的实验在非出口阶段(如小学1至5年级,中学的1至2年级)不参加统考的情况下取得总考优异成绩,这是对“频考不可避免”的传统观念的巨大碰撞。必须说明,抑制频考并非不要以执教教师或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测验评价,而是说区域的、学校的行政管理应与之脱钩,使评价“去控制性”。行政部门应加强大政方针管理,免于直接陷入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控制,以保持教育教学活动自身的活力。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它的提出,使教育目标从杂芜转向明晰,回归到儿童自身的发展。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带来清新的思考策略——依靠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解决无可回避的终端考试问题。多年驱使的不断变动的组织。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而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衡量课堂质量最重要的标准。
提高课堂质量必须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立课堂的目标。而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因而学生是多样化的,学生的实际和需求也是多元的。如果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立旨在激励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期望,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就会给学生提供激励性的信息和力量,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然能够刺激学生在课堂中的努力,充分开掘其潜力。
相反,如果教师滥用权力、独断专行,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容易导致教学活动脱离学生实际。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其目标、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做出修改,保持进取、创造和更新的活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一员,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类型、活动方式和个性品质。了解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经历及其产生的差异性对于课堂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差异会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尽管应试教育存在种种弊端,但对于农村公众来说,依然是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农村儿童、农村家长来说,追求升学率、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改善生存状态、享受公共福利、获得社会地位的最佳途径、最便捷的途径,甚至也是他们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与当前我国存在的、而且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有关。
首先,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口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口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口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进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学校老师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就是好学校、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
第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穷于应付使人们开始质疑:总考真的需要靠从低年级开始的控制性的频考吗?这样的频考会不会改变教育路线,破坏人的素质发展,最终损害总考成绩?如果否弃频考(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能否和如何依靠发展人的素质的策略,取得更好的总考成绩?显然,不正视这些问题,就不能深化素质教育。
基本事实是:尽管教是必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无论如何教,我们始终无法代替儿童的哪怕是最小的一点精神活动。教的工作无论做得如何权威和强烈如同产婆对于产妇,其作用终归只是附加的和帮助性的,同儿童的学的本体性、直接性、强大性、重要性不能同日而语。真诚地、彻底地、坚决地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涉及理念、课程、教材改革的“生本教育体系实验力图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为期六年多的实验绩效令人惊喜,儿童在美好学习生活中获得了良好的人格建树和智慧发展,热爱学习,自信大方,健康向上,友爱合群,思维活跃,阅读丰富,语言畅达。“素质好,何愁考”他们五年不统考,一考就好。小学终端考试成绩优异,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同样成绩卓越远超非实验学校。
其基本做法是把主要依靠教的教育变为主要依靠学,强调儿童自身是教育目的的所在,教育是学生得到提升的工作场和动力库。学生同教者的关系,是拥有万年之功的生命本体与某种外部条件的关系。尽管后者很重要但它只不过是儿童发展所规定的和为之所用的。一旦明确了学是本、教是辅,儿童的事儿童做,儿童就像耕者有其田一样,兴奋不已,成绩斐然,令人惊喜。实践证明,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这时才能迸发出来,也更能为人所领略。采取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生命本能的“生本”方式,是高质高效地进行教育的新思路。它体现了新的教育“生产关系”,它激扬学生生命,扩张教育资源,大大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它依靠每个孩子都具备的生命活力,在可以不增加人力、财力的情况下而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成为教育均衡的重要杠杆。
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的许多研究中,都有着关注学生、加大学生的参与的内容,也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改革的效果往往不很显著或难以坚持,其中一个原因是,改革的思路,仍然没有离开“师本”的框架,是在师本的框架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教学仍然是停留在“师生交往”“师生对话”的层次上,没有实现本体性的改革。
在一片改革声中,在师本框架的弊病被逐步认识的时候,实际教育中却仍然是师本越来越严重。原因在于,师本文化受到一个更深刻的文化——扭曲的考试文化的控制和支撑。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因为必须有社会的“总考”,平时各地举行了一系列没有必要的地域性的、学校的统考或变相的统考。
编辑:嵇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