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2021年全球估计有2.47亿疟疾病例,死亡人数估计为61.9万人。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其中,非洲病例约占全球疟疾病例的95%,疟疾死亡人数占全球的96%,且死亡的主要是五岁以下儿童(大约80%)。
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劳动力丧失;由于当时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疟疾病死率也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近几年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疟疾发病在局部地区尤上升趋势,加强疟疾防治、防止其卷土重来具重要意义。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我国第17个全国疟疾日的宣传主题: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每年仍有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我们要充分认识输入性疟疾防控对于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的重要意义。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同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有能力防止疟疾再传播,才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我国虽然已经消除疟疾,但是该传染病的输入性风险还存在。1月24日,广东省惠州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惠州市疾控中心鉴定了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经镜检确定该病例为恶性疟,这是当月报告的第2例输入疟疾病例。此前,1月18日,山东烟台疾控鉴定了1例罕见疟疾病例。
为此,国家疾控局强调,各地要聚焦往返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务工、经商、旅游等重点人群和云南中缅边境等重点地区,要提高公众的疟疾防护与及时就诊意识。要完善与海关、商务、文旅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系列宣传科普活动,提高宣传效果。
疟疾,俗称 “冷热病”,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一、疟疾的传染源
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二、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刺吸人正常人的血时,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
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繁殖关系密切。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暧、雨量较多,蚊虫能大量繁殖。
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当进人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人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所以,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
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患疟疾或带疟原虫的母体的血污染贻儿伤口,由母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疟疾,也可经输血传播。
三、疟疾的临床表现
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日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
1.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连服8天。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治疗恶性疟使用蒿甲醚、双氢青蒿素疗效较好。
2.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DDV、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
3.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