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动态新闻
“星火寻踪·薪火相传” ——上海市园南中学“寻访百位模范·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一)
发布时间:2025-07-28 15:35:08   发布人:园南中学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上海市园南中学在2025年暑期开展"寻访百位模范·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活动。七年级学生们以"红色探访者"小队形式,走进社区街巷、革命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面对面访谈抗战老兵、英雄模范、先进党员及其家属,查阅珍贵史料等形式,深入挖掘模范人物年轻时期的奋斗历程与人生轨迹。

活动中,各小队建立"史料挖掘组""人物访谈组""成果呈现组"等职能模块。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分工协作完成访谈提纲设计、口述史整理、多媒体档案制作等任务,既还原了抗战老兵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又记录下新时代先锋人物的奋斗轨迹。通过探访学习,队员们在资料查证中锤炼严谨治学态度,在团队协作中提升沟通协调本领,在成果展示中锻炼创新思维。

七(1)班

1.JPG

"晨星中队"寻访小队于2025年7月6日走进淮海中路团中央机关旧址,开展"星火寻踪·薪火相传"主题实践。雷其蓁等四名队员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等沉浸式学习,追溯1920年中国首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诞生历程。俞秀松、施存统等平均不足25岁的革命先驱在此创立团组织的历史,通过人物墙上的黑白影像与泛黄文献跃然眼前。队员们在入队誓词前郑重合影,以知识竞答形式重温建团初心,在淮海路历史街区的现代商业氛围中,深刻感悟红色地标承载的革命精神。此次寻访通过"历史现场+青春表达"的创新模式,让园南学子在触摸共青团百年根脉中,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3.JPG

七(2)班

4.jpg

5.jpg

"星辰小队"成员沈越洲、崔郑龙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赵世炎烈士寻访活动。这位26岁的全国劳模在革命年代展现出非凡气节:年少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真理,归国后以笔为刃唤醒民众,白色恐怖时期仍坚持领导工人运动。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严守机密,最终以"愿把青春献给党"的赤诚献出生命。

6.jpg

七(3)班

7.bmp

8.bmp

"烽火追忆组"于2025年7月19日走进抗美援越老战士王临度家中,开展红色寻访实践。82岁的王临度曾是高炮十五团四连班长,1967年作为全师代表在誓师大会上宣誓保家卫国。在越期间,部队用37式高射炮对抗美军先进战机,战友腹部被炸仍坚守炮位,战斗结束后才进行截肠手术,获一等功。老战士回忆在窑洞居住8个月不见阳光的艰苦岁月,生动诠释"有国才有家"的信念。

寻访过程中,任炫涵等同学通过访谈、摄影等形式,记录下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战斗史诗。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牺牲精神,在老战士"当时没想活,就想着多打下一架敌机"的质朴话语中,领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9.bmp

七(4)班

10.jpg

11.jpg

寻访小队走进沪剧传承人王美莉老师的社区课堂,记录非遗守护者的文化坚守。作为党员教师,王美莉以"沪剧党课"创新形式,将《芦荡火种》等红色经典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愿意听的童谣教学,让濒危剧种在00后群体中焕发新生。她带领团队在徐汇区各街道开设"非遗流动课堂",用沪剧韵白教孩子说天气、念古诗,在龙华烈士陵园创作沉浸式沪剧短剧,让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当孙乐悠等同学跟着王老师学唱《燕燕做媒》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戏曲旋律,更是一个党员教师用二十年光阴浇灌出的文化根基——让沪剧这滴江南水韵,永远鲜活地流淌在城市血脉中。

12.jpg

七(5)班

13.jpg

14.jpg

鹰眼小队深入华坪路派出所,寻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王文虎警官。这位从"军装绿"转型"警服蓝"的社区卫士,首创"线上+线下"双线警务模式,将辖区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通过"王文虎警务室"微信公众号整合18项便民服务,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居民诉求响应。他日均步行2.3万步巡查社区,用12年时间走坏27双皮鞋,将老旧小区打造成"零发案"智慧社区。

寻访过程中,朱浩镕等同学通过跟班执勤,亲历王警官调解邻里纠纷、救助走失老人等日常警务。当看到王警官手机里存着3000多个居民联系方式时,青少年们深刻领悟到:真正的先进模范不在奖章堆里,而在每天多走的那一公里、多问的那一句话、多做的那一件小事中。此次实践让园南学子懂得,服务精神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把"心里装着人民"的信念,化作脚下丈量社区的坚实步履。

15.jpg

七(6)班

16.jpg

17.jpg

王宋一小队寻访了“中国好人”汤亚兴,记录下这位68岁老党员三十年如一日的志愿坚守。自1997年起,他累计服务超1300小时,以"锅盖哥"的质朴身份,用独门诀窍修理锅盖500余个、磨刀剪6800多把,在方寸灶台间践行工匠精神。疫情期间,他首创"无接触服务"模式,用塑料布隔开操作台与居民,确保志愿服务不停摆。当看到汤爷爷记录服务时长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25年,同学们懂得"差不多"不是共产党员的答案,"做到最好"才是信仰的注脚。活动引导同学们将"坚守、精益、奉献"转化为成长动力,在社区服务、学业精进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代代相传。

18.jpg

七(7)班

undefined

19.jpg

"赤心追光组"走进抗美援朝老兵杨永成家中,聆听90岁老战士讲述18岁跨过鸭绿江的烽火岁月。杨永成珍藏着泛黄的志愿军军功章,回忆起在零下40℃的长津湖畔潜伏时,战友冻僵的双手仍紧握钢枪。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老人坦言"子弹擦过耳朵时腿会抖,但想到身后是祖国,就什么恐惧都没了"。他特别叮嘱青少年:"现在打仗是无人机和导弹,你们要学科技报国,守护好先辈用血换来的和平。"

此次寻访让学生们触摸到历史温度,当看到杨永成珍藏的破旧棉袄上密密麻麻的补丁,他们深刻理解"最可爱的人"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坚守。活动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教育,激励新时代少年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续传承。

21.jpg

七(8)班

22.jpg

23.jpg

"雏鹰小分队"走进上海海军航空部队,开展"星火寻踪·薪火相传"主题实践。同学们参观标准化内务、观摩作战飞机,与飞行员展开"空中格斗战术"互动游戏。当看到地勤官兵在40℃机坪上精细维护战机时,青少年们直观感受到"细节决定战斗力"的军人信条。

此次寻访揭开海军航空兵的神秘面纱:从1952年虹桥机场白手起家,到如今形成多机型作战体系,这支部队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数百架的辉煌战绩,更在当代以年均上万架次战巡强度,筑起东海方向的钢铁防线。当陈涵昱同学触摸到带有弹痕的战机蒙皮时,他深刻理解到: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书页上的文字,更是现代军人用高科技装备续写的忠诚篇章。活动将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演兵场,在学生们心中种下强军报国的种子。

24.jpg

通过沉浸式实践教育,同学们将寻访所得与自身成长紧密结合,从模范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深化感悟思考中明确人生方向。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青春寻访小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协作凝聚青春力量。当现代学生与革命老战士的手紧紧相握,当泛黄的老照片与动态数字档案产生奇妙碰撞,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鲜活记忆。活动通过"寻访+实践+创造"的立体化设计,既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更在团队协作中培育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与综合能力。

撰 稿 / 刘子鑫

摄 影 / 七年级各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