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施
2013年园南中学“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5-10-23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98

上海市园南中学,创建于1994年,是徐汇区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校目前共有4个年级,21个班级,学生755人,73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12人,“育人奖”获得者7人)。建校18年来,“好学、求真、自强、奋进”的校风得以贯彻落实并日趋成熟。一直以来重视素质教育,以教会学生做人为目标,以整合和开发学校与社会资源为渠道,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加体验式学习的经历。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社会力量,发挥校内外联动优势,同时服务于社区,向社区辐射的办学特色,在徐汇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学校也荣获全国生命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红十字工作达标校等等荣誉。重点介绍: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完善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开展的课内外贯通,体验式学习,多学科整合”实践活动模式

一、活动背景:

从世界教育趋势来看,目前各国都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并提倡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亲身经历体验。从我国《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要求看,倡导教师可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途径、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开发与利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从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来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凸显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因此,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早已形成传统,但大多数的实践活动都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属于“粗放式的经营”,未能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应有的作用。这样,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模式,便成为了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之下,我校开展了多年的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活动,期望从中能够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走进实践基地   开展体验式学习 

我校以“实践体验感悟”作为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抓手,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不定期和专题的体验型小队活动。

1、走进上海植物园:我校学生以班级的体验性小队形式,开展“关爱绿色,做绿色使者”活动。这种体验型小队是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小队,他们定期参加植物园举办的理论知识和导游基本知识及礼仪规范的培训,再经过实践考核后挂牌上岗。他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节假日时间为游客服务,以饱满的服务热情为公众义务讲解植物知识。并与生物学科结合开展“水生植物的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亲近自然 ,识花追鸟 ,动手动脑环保制作”等活动,不仅使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而且使学生有了一个更好、更广的素质教育的活动场所。

2、探访黄道婆纪念馆:本活动以学生自愿报名形式,选择30名左右女生组成“传统工艺——纺车”学习班,他们以2-3人左右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校派专职辅导老师管理,聘请专家传授技艺,然后进行黄道婆的一锭、二锭纺车技艺学习。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黄道婆墓和黄道婆纪念馆,举办开班和悼念仪式;还让学生以“黄道婆祠墓寻踪”调查报告,“黄道婆与棉纺织业”渊源、“黄道婆革新创造”过程等等问题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利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参加各级各类的展示交流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传承黄道婆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的精神内涵,使学生走进民族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3、参观上海地震科普馆:教师利用假期组织自愿参加活动的小组队员,将他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若干名队员,教师拟定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活动结束后,完成一份活动报告和一份自测卷(附报告、试卷格式)。通过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地震产生的危害及我国如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通过参与知识题的测试和现场演练的体验,让学生检测自己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当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也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懂得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二阶段: 拓展课堂方式,实践多学科整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挖掘学科特点,借助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开展多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

1、学科中渗透:

上海植物园作为科普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上海植物园的植物有近3000种,我们的校园里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品种接近200种,但老师和学生认识其真名的仅寥寥数十种。生命科学的教师就从开展认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挂牌的活动开始,进行植物识别竞赛,以及校园植物名录的编写活动。同学在老师的辅导下,从熟悉认识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再到上海植物园去开展“植物认亲”活动,为校内的植物找同类或同科,学生上网,查资料,确定植物拉丁名称,有些不认识的或很少见的植物,老师就带学生去植物园请园艺师把关。这些内容既有《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型学科知识的教授,同时更有身临其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与植物的接触,这就使学科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以致用,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2、            学科上拓展:

六年级英语牛津教材中第一、二单元有“open  day”这一课,要求学生学习用“将来时”语法和表示顺序的英语单词写一个计划,英语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非常巧妙地把“上海植物园英语小导游培训”作为一个生活情境,其任务就是需要运用“将来时”和各种表示顺序的英语单词,模拟向植物园游览的外国朋友介绍植物园的方位、环境、园内各区域植物品种、数量及其特点。这样的一堂课,既有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型课向课外的单词拓展、延伸,还有生物方面植物知识的积累,这些恰恰是非常巧妙地把校外科普基地资源移植嫁接进课堂,英语学科和生物学科内容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交际能力和生命意识、自信意识。还比如在地理拓展课上强化防震减灾知识,在历史课上拓展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发展,等等,这些不仅增强师生对生命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自豪感,同时也充分体现德育与智育的无缝衔接。

3、            跨学科整合:

《防震结构模型的制作和写作》是一堂语文说明文写作课的题目。通过语 老师 和劳技 老师一起尝试,在课堂中劳技教师和学生把参观了科普地震馆以后搜集的资料一起汇总,研究最牢固防震结构的制作方法,而学生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向大家描述说明清楚是个难题,这 时语文 老师把这一内容作为语文说明文写作课的题目,不仅起到了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说明文的写作训练要求也自然而然在这一内容中得到落实。地理拓展课上,学生们围绕“谁是自然灾害之王”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分别参观、寻访了科技馆、科普地震馆,搜集了大量有关各种灾难的相关数据。学生们在筛选分析这些数据时,面对杂乱的数据无从下手时,这时,数学老师适时介入,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教会学生列表分析,从而解决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多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创新了学科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尤其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

第三阶段:探索总结规律,形成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每年根据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寻访爱国主义基地,走进龙华烈士陵园;参观“黄道婆纪念馆”,开展“学习纺车技艺,传承棉纺文化”纺车技艺学习班等系列活动;到“星雨儿童康健院”为开展“手拉手”帮助残疾儿童服务项目;走进“上海植物园”担当植物园小导游,开展“关爱自然,做绿色使者”等志愿者服务;另外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实践调研,开展参观公安博物馆、昆虫馆、“防震减灾进社区”宣传等学科活动。教师们在实践和探索活动过程中,陆续编写了《走近植物》、《植物园英语小导游培训》、《防震减灾》、《急救包扎》等以课外实践基地为课程实施背景和实践场所的校本教材,并得以有效的使用。

五、活动成效:

近年来,我校依托这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把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体现出学生“课内外贯通、体验式学习、多学科整合”的特点。

1课内外贯通,拓展学习时空

2002年植物园小导游志愿者队伍诞生开始,持续至今。我校参加植物园保洁工作涉及全体学生,目前已有1000多人次。植物兴趣小组活动700人次,植物园小导游200人次,植物园专家讲座500人次,还有参加各类的专题活动,共计3000多人次。教师有意识地把校外科普基地的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作为《生命科学》基础型课程的延伸,在内容上是对“《生命科学》—植物部分”的拓展,对植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学习这门课结合“上海植物园”科普基地的实地考察、探究来进行植物研究,使课内知识的探究有了实践、研究的场所。正如同学所说“参加走进自然活动,让我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共处”。

2、            体验式学习,丰富学习经历

我校以“实践体验、志愿奉献、自救互救、健康成长”为技术指导的“自救互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市公安博物馆,开展“急救包扎”场景模拟比赛、“心肺复苏”、“逃生演练”,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对上海科普地震馆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以“防震减灾,共创和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救互救、关爱他人,关注社会,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上海植物园、科普地震馆和公安博物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真实的实践体验场所,小组协作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突现了民主、互助、合作。据了解,现在许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多参加此类实践活动,正如家长所说“孩子通过实践,他们的学习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

3、多学科整合,完善学习内容

2006年以来,我校此项活动课程在市、区级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展示交流,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丰富的校外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实践场所,同时也带来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学科知识交叉造成的教师组织教学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为我们的教师加强合作精神和提高专业综合素养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把基础型课的知识要求与拓展型课的内容做一个有机整合,也就是把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作为拓展课的内容或情境,把基础型课的知识技能训练贯穿其中,这种“基础+拓展”的整合方式,拓宽了课堂教学渠道。正如教师说“依托校外基地,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给教师的专业挑战很大,要接受学生多元化的质疑”。

多年的实践,各项活动取得较好的反响,每一次每一项活动交流展示都得到区、市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徐汇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徐汇有线电视台、上视综合频道等媒体也分别做了的相关报道。我校将不断尝试拓展学生教育实施途径,培养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总结以上的经验和逐步弥补不足,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有效模式。                                          上海市园南中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