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队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 >>小队风采
感恩思源 传承平凡——关注续写元代棉圣辉煌的民间传承人康新琴奶奶
发布时间:2013-04-17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60

感恩思源 传承平凡

——关注续写元代棉圣辉煌的民间传承人康新琴奶奶

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上海有两人榜上有名,其中一个就是我们此次采访的对象——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康新琴。

“当年黄道婆传下来的技艺,如今只剩最后一位“织布娘”。这是2007年的新闻报道。如今,走过六个年头后,“织布娘“已经传到了第九代200余人,其中还有两名男弟子,也是此行的小记者之一。

2013 329 ,晴。园南中学棉纺社团一行十余人带着期待和紧张之情,在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杨欢琴 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十分钟来到了位于徐汇区华泾镇徐梅路的黄道婆纪念馆。一下车,我们带着任务和主题便直奔黄道婆墓,揭开此次活动的序幕。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美丽上海我的家”寻访活动,我们带着纺车梦寻找到“纺车界”的鼻祖和国家级传承人康新琴奶奶。

这是一座不大的坟冢,它安安静静地坐落在一座小亭子下方,显得淡雅而朴素,望着汉白玉碑“元黄道婆墓”五个大字,我想:即便不是她的纺车工艺传人也会肃然起敬。

对肃然起敬最好的诠释就是对她的祭拜。我们准备了一束鲜花和水果,李晨同学将此放在了墓碑前长条形石供桌上,于是,我们深深地向黄婆婆三鞠躬后,在张瑞琪和费凡两位男弟子的带领下,大家下跪三叩首行了大礼。当张瑞琪的双膝碰触到花岗石板的那一刻,他说他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抑或是不妥,因为她知道,他膜拜的对象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真正伟人,一位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老人。

当然,我们此行除了祭扫黄道婆墓之外,其实更重要的任务是采访隐居在这里的一位“世外高人”——康新琴奶奶,她可是纺车界响当当的人物。

“康新琴78岁,很少听气象预报,因为不论艳阳、阴霾抑或风雨,她都要出门。9点整,穿过高高的牌坊,跨上墓园的第一级台阶,右手拎扫帚,左手提簸箕,开始了她全天,也是下半生唯一的“事业”:扫墓。步履略蹒跚,汉白玉石碑上“元黄道婆墓”五个大字,静静凝视,默契地共守身后坟冢的安宁。”在此行前,我们能更好地和康奶奶对话,还特意上网查了有关康奶奶的资料,结果让我不由得叹服,原来她自愿为守墓20多年,天天坚持为她扫墓,风雨无阻,一手高超的纺车技艺也不常向世人展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庸经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扫地神僧”:在武侠小说里,一个默默扫地的老者,很可能是不露声色的高手。把守墓当作毕生“事业”的康新琴,也身怀绝技———当然不限于守墓。如果今天能跟她聊上几句,也算不虚此行了。

“来,你们可以到这里参观一下。”我们在一位王姓阿姨的带领下,往深处走去,从黄道婆墓到纪念馆大约步行了几分钟后,转进了砌着白墙的庭院内。只见黄道婆石像醒目地立在那里。只见展览馆门边站着一位头发花 白的老 太太,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仿佛在等我们似的。 

“这就是康奶奶吗?”身后有同伴这样嘀咕道。

我心里也打起鼓来,尽管我希望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就是康奶奶,但我的理智告诉我她十有八九不是,因为她看起来似乎太平凡了,和那些平日里拿着扇子晒太 阳的老 太太几乎没什么区别。

大家都放缓了脚步,迟疑着是否要上去打招呼,气氛好像有点尴尬。幸好这时旁边一位阿姨一句话解了围:“同学们,这位就是康奶奶。”大家松了口气儿,一拥而上,又是问候又是打招呼,老人被我们的热情逗乐了,冲着我们慈祥地笑着。“康奶奶,您好,我们是园南中学的学生,也是三锭纺棉技艺的第九代传人,希望占用您一点时间问问您几个问题。”李晨首先这样礼貌地开场着,点明了我们此行的来意。在旁的我们也纷纷点头,“奶奶,您身体好点了吗?听说您这几天一直在打点滴。”“奶奶,您坐您坐!”我们关心着你一言我一言地和奶奶说着。

奶奶坐下后,我们一帮人围着奶奶,我清了清嗓子:“奶奶,我的第一个问题,请问当初您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三锭纺车呢?”老人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眼神中充满了回忆的味道,并用上海话说道:“因为以前那个年代比较穷苦,我从7岁就开始学习纺棉技艺,当时只是为了赚点钱来养活家里人而已。”这句话让我们陷入了沉思,以前的生活条件不好,可是人人都勤奋,我们有何理由懒惰呢?

 “那么,纺棉的技巧又是什么呢?”“除了熟能生巧外没有其他办法。”一语破天机,这也就督促我们要更加勤练纺棉技艺了。

“奶奶,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守墓20余年呢?”

“当时是政府问我愿意不愿意,我觉得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没想到一做便做了那么多年。也是我心中的一个信仰吧,没报酬我也坚持,为‘祖师爷’守墓,心甘情愿。!”奶奶说道动情处,眼里已然泛起了泪光。“儿时,母亲教纺织技艺,谁想婚后,夫家竟然就在黄道婆墓旁,自己又做了守墓人。守了23年,只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我们想:当时康奶奶应允守墓,绝无当今社会上那些人的作秀之念。“奶奶,您真是太了不起了!”听着听着,胡雪琪忍不住向奶奶投来敬佩的目光,曹谦则竖起了大拇指。

“康奶奶”站在我身边的费凡开口了,“那像我们这样的男弟子多吗?”

“还从来没有男弟子呢!”康奶奶眼神中有少许惊讶,但是很快地,欣慰之情代替了惊讶之情,“现在如果有男弟子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那真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我今年80多岁啦,把我们这项技艺和对黄道婆的这份情传承下去。”奶奶不忘这样叮嘱后人一定要传承好这一份平凡而光辉的“事业”。

虽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康奶奶都是用上海本地话和我们交流,但是我们更能从这份乡音中听到远处的声音——吱吱嘎嘎地纺棉车的声音,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先人的一种敬仰和赤诚。最后,康奶奶忍不住站起来向我们示范起她的纺棉技艺。看到她的背影——弓背弯腰,走路缓慢,我们忍不住唏嘘,“也有好处,弯腰的幅度小了,扫墓也省力了。”康新琴似乎看出我们的想法,用民间最朴素的幽默说着。张子璇和费凡也在奶奶和众人面前露了一手“绝活”——三锭技艺。看上去她们都是那样美丽。其他观众也迅速围拢,苍老的三锭纺车,却在几代“纺织娘”前秀了把真正的岁月如“梭”。   

采访结束后,黄道婆纪念馆馆长郑叔叔等几人带领我们参观了一期、二期工程——一期工程中成列着许多年前的棉纺织衣物,他们虽已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仍不失美丽和精致:凤凰在自由的飞翔,青龙在戏珠,藏青色的底纹台白色的花纹,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二期工程则是生态环境的布置,深深地吸一口气,扑面而来的春意令人惬意。谁也想不到在我们家乡还坐落着这么一个角落,她鸟语花香,她繁花似锦,她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风轻轻地吹遍了这片园地,湖里的水,被风吹起了波纹;湖边的垂柳,摇摆起了她的新枝;湖旁的青树,树叶沙沙地作响。一旁,一株桃花静悄悄地看着这场丰盛的,音乐盛宴。而我们的采访之旅也画上圆满的句号。

今天,作为上海人我们有幸目睹康奶奶的风采,有幸和她近距离接触,虽然她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坚持为她敬仰的祖师太扫墓二十余年,我们受益匪浅。所以我们想说:美丽上海我们的家,我爱你!还有那些平凡的人。

 

 

编辑:张瑞琪、胡雪琪、曹谦、李晨

摄影:曹谦

指导老师: 倪丽

上海市园南中学

2013-4-3